师范生就业,职业理想要先行

作者: 时间:2017-06-15 点击数:

市场化就业一方面给毕业生带来选择的自由,另一方面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。伴随着师资来源多样化、师范毕业生就业多元化,教育系统就业竞争加剧。近年来国家致力于维护就业公平,逢招必考,教育局和中学通常也要通过面试和试讲确定教师人选,很多比较好的中学在招聘季节内通常要从北到南,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毕业生,不夸张地说,最终录用的毕业生真是百里挑一。在教育系统就业,唯一的资本是自身实力,相比其他领域,选拔过程和录用结果更具公平性,因此,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尤显重要。

  在选择教师的标准上,除了要求有教师资格证、普通话等级证、计算机证等硬性条件外,教师岗位还需要应聘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、语言组织表达能力、外在气质等综合素质和能力,很多用人单位表示录用教师“第一看专业成绩,第二看个人能力”,除了专业知识,学校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。

  中学老师不仅要与同事、学生打交道,还要与学生家长打交道;不仅要传授知识,还要擅长处理学生之间甚至家长之间的矛盾问题,很多毕业生没有实际社会经验,不会与人打交道,只能“独善其身”,不会解决复杂问题。随着用人单位对学生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,学生的表达能力、人际交往能力、管理组织能力等越来越受到重视。

  但很多想当老师的同学欠缺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。这是因为,近年来,我国的师范教育本身存在师范性日益削弱的问题,很多师范院校向综合性、研究型大学靠拢,有的还与综合性大学合并,将工作的重心转向追求专业的学术性和综合性,直接削弱了师范教育特色,从对学生培养目标和方式来看,在研究型和师范的特色之间,实际上更偏重研究型,学校和院系侧重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和考查,忽视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,这样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基础知识扎实、学习能力强、科研能力强,但其他能力却相对较弱。

  因此,虽然教育系统是师范院校学生就业的优势市场和主要领域,有的学校却没有着力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,除了一至两个月的教学实习之外,缺乏对学生进行讲课、板书、表达等教学基本功的培养环节,很多期望当老师的毕业生,缺乏教师职业素养和求职经验,这表现在,从简历制作到面试准备缺少针对性,应聘教师职位却不会试讲,尤其是那些考研失败的同学,在无奈之下匆匆忙忙找工作,职业准备尤为欠缺。

  需要强调的是,不少部属师范院校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、讲课熟练程度都不及地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,他们在工作一段时间后,却能展现出更大的潜力,但职业准备不足就会削弱自己的求职竞争力,在就业竞争中陷入被动。

毕业生缺乏教师职业技能训练,是毕业生和高校都必须重视的问题,这个问题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需要自己解决,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同样也需要补课。有的中学有比较好的培训制度,在毕业生工作的第一年指定老教师传帮带,毕业生在工作中再读一年“大五”,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,有的还需要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提高。

COPYRIGHT © 2015江西beat365在线体育   

学院办公室电话(传真):0796-8263529 ,招生热线:0796-8263123